油莎豆产业化开发的战略思考

2016年05月18日文/阅读1776次

1、实施企业带动战略

在我国,油莎豆是小作物,国家和各省市政府都不会有大的投入,油莎豆产业化要以企业为龙头,按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。实施企业带动战略就能解决产销脱节的问题,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,真正使油莎豆产得出、销得完。

2、加强栽培技术研究

油莎豆的产量和含油量变幅较大,除受环境因素影响之外,很大程度上受栽培水平制约。而油莎豆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刚引入本地试种,对如何夺取高产,如何提高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。今后,应加强栽培技术研究,提高产量和含油量,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。

3、推广机械化收获

油莎豆的收获是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,收早了,成熟度不够,含油量低;收迟了,易脱落,难收干净,降低产量。且人工采收用工量大,必须田间作业,收获成本非常高,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生产。必须研发和利用机械采收,降低劳动强度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生产效益。

4、注意生物的安全性

每颗油莎豆的颗粒很小,很难收干净,遗留的小块茎和基鳞茎的萌发速度快,在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下,地下遗留的种子能够安全过冬,收获后残留的颗粒经3年自然生长就可长成一片厚厚的草甸。而且,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灭生性除草剂, 如草甘膦等均无法将其地下块茎完全杀死。所以在油莎豆的生产过程中,要注意生物安全,以免形成草害。

5、采取科学开发模式

要大面积推广种植油莎豆,形成一个产业,必须采取科学的开发模式。可以通过租赁、合同化、分散型生产等种植模式。租赁式生产由企业自身租赁土地,组织人员,统一管理、统一生产,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,便于企业化运作,统一安排,统一管理,规模种植,机械化作业。但一切风险也由企业独立承担。该模式适合于企业较小规模的、成片的租赁土地,进行种子繁殖,若较大面积开发,采用此模式,管理繁琐,机制不活。合同化生产即由企业选定区域,并与区域内农户签订产销合同,农户负责生产,企业按合同价格收购。该模式企业与农户结成了一个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的共同体。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较大幅度的提高产量,又能保证产品的供应,减小企业风险。分散型生产即完全由农民自主生产,企业明码标价收购。该模式适合幼龄果园和幼林地间作,可利用油莎豆地上“禾”覆盖土面、保水保土,收获后其地上部既可覆盖果园保温、防止果树受冻,也可埋入土中培肥地力。农民可进行粗放型管理,效益低一点不会过多考虑,同时可一次播种后多年收获,是一项一举两得的理想间作方式。

6、加速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

油莎豆脂肪含量20%~30%,淀粉25%~30%,还富含糖、蛋白质、树脂等。如果仅用作榨油,是一种极大的浪费,更重要的是效益很低。油莎豆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进行开发利用,是目前油莎豆利用的最大亮点,作为非粮生物质能源,是国家扶持的重点方向,应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,加大投入,尽快研究开发油莎豆的高效榨油工艺,研究油莎豆的生物柴油加工工艺。同时加强探索,开展综合利用。研究开发油莎豆的高级食用油,饼粕提取淀粉、酿酒或制糖,糟渣和茎叶喂养牲畜,以达到节约原料、提高效益的目的。